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> 正文
大家好,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下一句是什么,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意思是:孤独的人默默无语,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。
2、仰视天空,残月如钩。
3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,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。
4、那剪也剪不断,理也理不清,让人心乱如麻的,正是亡国之苦。
5、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,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。
6、出自: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作者:李煜朝代:五代原文: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
7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8、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
9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10、扩展资料: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,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,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,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,这首词感情真实,深沉自然,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“妇人语”的风格,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。
11、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。
12、“无言”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,“独上”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,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,独自登上西楼。
13、神态与动作的描写,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。
14、“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,锁清秋”,寥寥12个字,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。
15、仰视天空,缺月如钩。
16、“如钩”不仅写出月形,表明时令,而且意味深长: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,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,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。
17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① 无言独上西楼, 月如钩,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18、② 剪不断, 理还乱, 是离愁,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19、④ 【注释】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,又名《乌夜啼》、《秋夜月》、《上西楼》。
20、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《乌夜啼》者。
21、三十六字,上片平韵,下片两仄韵两平韵。
22、 ②锁清秋:深深被秋色所笼罩。
23、 ③离愁:指去国之愁。
24、 ④别是一般:另有一种。
25、 【品评】 词名《相见欢》咏的却是离别愁。
26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。
27、如系李煜早年之作,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,如作于归宋以后,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。
28、起句“无言独上西楼”,摄尽凄惋之神。
29、“无言”者,并非无语可诉,而是无人共语。
30、由作者“无言”、“独上”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,可见其孤独之甚、哀愁之甚。
31、本来,作者深谙“独自莫凭栏”之理,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,而今他却甘冒其“险”,又可见他对故国(或故人)怀念之甚、眷恋之甚。
32、“月如钩”,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。
33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,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“三千里地山河”(《破阵子》),引起他多少遐想、多少回忆?而俯视楼下,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。
34、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,这里,“寂寞”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,已无法、也无须分辨,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。
35、过片后“剪不断”三句,以麻丝喻离愁,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,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: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
36、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,或写愁之深,如李白《远离别》:“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愁古”; 或写愁之长, 如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”;或写恋之重,如李清照《武陵春》:“只恐双溪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;或写愁之多,如秦观《千秋岁》:“春去也,飞红万点愁如海”。
37、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:其味在酸咸之外,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,无法驱散,历久弥鲜;舌品不得,心感方知。
38、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,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,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。
39、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。
40、【词意浅述】 一个人默默无语,独自登上西楼,天边月形如勾,在这清寒的秋夜,院子里深锁著梧桐,也锁住了寂寞。
41、心中的思绪,想要减断,却怎样也减不断,想好好梳理,却更加的杂乱,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,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。
42、 【赏析】 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,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,内心的苦楚与怅惘,时时刻刻如影随形,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。
43、作者开头一句,开门见山的将愁绪直接表达於无言独上楼的情绪中,手法上与诗雷同,第二句勾出月,以月如勾的意象,企图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,紧紧的扣住西楼独处的人,月如勾,人独悴;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。
44、 第三句 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,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,梧桐也寂寞、深院也寂寞,是寂寞锁住了秋,亦或是清秋锁住了寂寞,只因作者的情绪眼中所见皆是寂寞。
45、而在句法上简单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,将寂寞与清秋紧密的扣在一起,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。
46、 剪不断,理还乱,这样的情绪想要抛开不理,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,想要好好的梳理,却又更加的杂乱失序,於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的情绪,表达心中的冲突起伏,在词的架构上激起了波朝,也让整个情绪高张。
47、让读者随之心情起舞。
48、 是离愁?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49、这样恼人的情绪是因为离愁的发酵,作弄著人,如今却更有不同的觉受在心里头酝酿著。
50、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,利用淡淡的口吻,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,不过在这淡淡的背后,却隐藏著作者极深的哀痛,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中,在离愁的煎熬下,痛极而无泪的感觉,后主只潇洒豁达的说出,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在心里头,至於是怎样的一种滋味,就须读者慢慢的去品味了!!起句“无言独上西楼”,摄尽凄惋之神。
51、“无言”者,并非无语可诉,而是无人共语。
52、由作者“无言”、“独上”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,可见其孤独之甚、哀愁之甚。
53、本来,作者深谙“独自莫凭栏”之理,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,而今他却甘冒其“险”,又可见他对故国(或故人)怀念之甚、眷恋之甚。
54、“月如钩”,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。
55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,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“三千里地山河”(《破阵子》),引起他多少遐想、多少回忆?而俯视楼下,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。
56、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,这里,“寂寞”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,已无法、也无须分辨,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。
57、过片后“剪不断”三句,以麻丝喻离愁,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,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: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
58、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,或写愁之深,如李白《远离别》:“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愁古”; 或写愁之长, 如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”;或写恋之重,如李清照《武陵春》:“只恐双溪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;或写愁之多,如秦观《千秋岁》:“春去也,飞红万点愁如海”。
59、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:其味在酸咸之外,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,无法驱散,历久弥鲜;舌品不得,心感方知。
60、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,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,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。
61、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。
62、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63、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
64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65、 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,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
66、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?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
67、李煜(937—978),字重光,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,史称李后主。
68、975年,南唐被北宋灭亡,李煜肉袒出降,被押送到汴京,封“违命侯”,过着“北中日夕,只以泪水洗面”的日月。
69、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,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,景况一落千丈,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。
70、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,又直率、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,这使他的词“深衷浅貌,短语长情”,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,都大大超越了前人,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。
71、试选取《相见欢》二首略加解说。
72、 先看第一首。
73、“无言独上西楼”,这一句叙述,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。
74、语言通俗明白,而又十分精炼准确。
75、写的动作是“上西楼”,单从这三个字,看不出人的情感。
76、如果是爱妃宫娥,前呼后拥上西楼,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。
77、然而这却是“独上西楼”,并且还是“无言”!“白鸟无言定是愁”,何况人呢?李后主愁恨满怀,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,呈现眼前。
78、“月如钩,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,这两句描景,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。
79、他登上西楼,举头见新月如钩,钩起一串旧恨新愁;低头看桐荫深锁,锁住了满院清秋。
80、凄凉的景物中,蕴含着深深的愁恨,景中有情,情溢景外。
81、梧桐,在古典诗词中,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,“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正苦”(温庭筠《更漏子》)、“依约相思碎语,夜凉桐叶声声”(陆甫之《清平乐》)“只有一枝梧叶,不知多少秋声”(张炎《清平乐》)等等,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;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,“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”(吴文英《唐多令》),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、悲伤的情绪。
82、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,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,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?昔日为君主之时,所居之地是“凤阁龙楼连霄汉,玉树琼枝作烟萝”(《破阵子》),陪伴着的是“春殿嫔娥鱼贯列”(《玉楼春》)。
83、而现在所居之地是“寂寞梧桐深院”,陪伴他的是“月如钩”,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!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”,换头处以重笔直抒胸臆,点出自己的“离愁”。
84、他的离愁,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,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。
85、一般人的离愁,还是可以抛掉的:“心中得胜暂抛愁,醉卧凉风拂簟秋”(雍陶诗);是可以洗掉的:“一曲清歌一杯酒,为君洗去古今愁”(刘秉忠诗);是可以割断的:“梁园歌舞足风流,美酒如刀割断愁”(刘子翚诗)。
86、而李后主的愁却是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,可见愁之深,恨之长。
87、有这样的深愁长恨,其心中的滋味该是什么样呢?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
88、“别是”,就是不同于一般,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。
89、这种滋味,凡人未能尝试,只有自家领略。
90、其为酸甜,抑或苦辣?其为烦恼,抑或悔恨?自己亲身尝过,尚且说不出,则他人岂可道哉?此所谓“无声胜有声”,此种无言之哀,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。
91、 第二首,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一开始从林花着笔,但绝不只是写林花。
92、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,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。
93、这样美好的事物、美好的颜色,突然间竟自“谢了”,多么令人惋惜感叹。
94、不仅林花是如此,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,社会人事也莫不如此。
95、此所谓“一物一事,引而申之,触类多通。
96、”(周济《宋四家词选序》)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,但由于人类的联想作用,许多事物可以类比,自然景物与社会人事可以相通。
97、在后主看来,好端端的一个南唐之顷刻衰败,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?这林花的形象中,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。
98、短短的六个字中,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。
99、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。
100、杜甫《曲江》“风飘万点正愁人”,晏殊《破阵子》“荷花落尽红英”,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,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。
101、“谢了”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,然犹嫌言不尽意,复又于其后加上“太匆匆”三字着力形容,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。
102、林花凋谢,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结果,但如果没有凄风苦雨的摧残,也不至于象这样“太匆匆”。
103、所以作者接着写了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这个九字的长句,来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。
104、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,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。
105、林花是美丽的,但又是柔弱的,朝是雨打,晚是风吹,风风雨雨,何能消受?《红楼梦》里林黛玉的《葬花词》中写道: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。
106、明媚鲜妍能几时,一朝飘泊难寻觅。
107、”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。
108、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(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),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。
109、林花易谢是自然规律,而朝雨晚风也是自然规律。
110、人无回天之力,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,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,这便是这个九字句中“无奈”二字的含义。
111、无力回天任风雨,自然只有“无可奈何花落去”了。
112、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,而又爱莫能助,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。
113、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,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。
114、“胭脂泪”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。
115、胭脂,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,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,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,美好的事物。
116、泪,就花而言,是“梨花一枝春带雨”的“雨”;就人而言,是“感时花溅泪”的“泪”。
117、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,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。
118、雨泪交流,物我同一,不知何者为物,何者为我,何者为雨,何者为泪,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。
119、“相留醉”三字,含蓄蕴藉,情意婉转。
120、醉,非指酒醉,而是如痴如醉之意。
121、相留醉,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。
122、林花带雨如泪,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,而人则泪流如雨,对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难舍难分。
123、人与花如此之多情,但又不能永日相守,“流水落花春去也”,水流去也,花落去也,春归去也,而人亦将亡也。
124、花落不能重开,人亡不可复生,花落人亡之后,“几时重”呢?那是永远不会重合了。
125、永远不会重合,那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吗?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: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啊!这一个九字的长句,前六字写“恨”,后三字写“水”,江水滔滔滚滚,无穷无尽,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。
126、词的开头至“几时重”各句,层层蓄水,这末一句闸门忽开,满腹愁恨一下全倾泻了出来。
127、前面含蓄委婉,似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,叫人低回流连;末句似“只着一字,境界全出”,令人魂动心惊。
128、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说后主词“俨有释迦、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”,这是一句比拟之词。
129、后主词中所写的虽是个人失去故国的痛苦,但却另有一种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。
130、即如这首《相见欢》,写的只是林花,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;写的只是个人的悲哀,但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哀,词的形象所表现的是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多变、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,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自己的“身世之戚”,有着更普遍、更广泛的内容,好象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哀。
131、而这一点正如同释迦、基督之“担荷人类罪恶”一样。
132、王国维这句话是对后主词思想内容的深刻评价。
133、就从这首词来看,王氏的评语是确有见地的。
134、【作者】:李煜 【朝代】:唐 【体裁】:词 【格律】: ○平声 ●仄声 ⊙可平可仄 △平韵 ▲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 ○○●●○○,●⊙○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135、 ●●○○⊙●●○△ 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 ●⊙●,●○●,●⊙○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136、 ●●●○○●●○△ 【注释】: [1]锁清秋:深深被秋色所笼罩。
137、 [2]离愁:指去国之愁。
138、 [3]别是一般:亦做“别是一番”,另有一种之意。
139、 【前言】: 词名《相见欢》咏的却是离别愁。
140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。
141、如系李煜早年之作,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,如作于归宋以后,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。
142、 【赏析】: 起句“无言独上西楼”,摄尽凄惋之神。
143、“无言”者,并非无语可诉,而是无人共语。
144、由作者“无言”、“独上”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,可见其孤独之甚、哀愁之甚。
145、本来,作者深谙“独自莫凭栏”之理,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,而今他却甘冒其“险”,又可见他对故国(或故人)怀念之甚、眷恋之甚。
146、 “月如钩”,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。
147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,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“三千里地山河”(《破阵子》),引起他多少遐想、多少回忆?而俯视楼下,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。
148、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”,这里,“寂寞”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,已无法、也无须分辨,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。
149、 过片后“剪不断”三句,以麻丝喻离愁,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,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: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。
150、 【话外音】: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,或写愁之深,如李白《远离别》:“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愁古”;或写愁之长,如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”;或写恋之重,如李清照《武陵春》:“只恐双溪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;或写愁之多,如秦观《千秋岁》:“春去也,飞红万点愁如海”。
151、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:其味在酸咸之外,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,无法驱散,历久弥鲜;舌品不得,心感方知。
152、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,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,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。
153、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。
154、 【集评】: 沈际飞《草堂诗余续集》:七情所至,浅尝者说破,深尝者说不破。
155、破之浅,不破之深。
156、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”句妙。
157、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此词写别愁,凄惋已极。
158、“无言独上西楼”一句,叙事直起,画出后主愁容。
159、其下两句,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。
160、举头见新月如钩,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,万感萦怀矣。
161、此片写景亦妙,惟其桐阴深黑,新月乃愈显明媚也。
162、下片,因景抒情。
163、换头三句,深刻无匹,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,亦未必不可剪,不可理,此言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,则离愁之纷繁可知。
164、所谓“别是一般滋味”,是无人尝过之滋味,唯有自家领略也。
165、后主以南朝天子,而为北地幽囚;其所受之痛苦,所尝之滋味,自与常人不同,心头所交集者,不知是悔是恨,欲说则无从说起,且亦无人可说,故但云“别是一般滋味”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版权说明: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猜你喜欢:
- 2022-08-05 曹雪芹的诗(曹雪芹的诗)
- 2022-08-07 亡者归来(亡者的草坪)
- 2022-08-01 安全阀整定压力(安全阀图例)
- 2022-08-01 qq华夏爱拍十大经典视频(qq华夏经验表)
- 2022-08-02 逢场作戏风染白txt百度云(逢场作戏风染白)
- 2022-08-07 黄菡女儿上非诚勿扰视频(黄菡女儿多大)
- 2022-08-06 0769区号是哪个省市的(0769区号)
- 2022-07-28 shsh1231213(shsh123456)
最新文章:
- 2022-08-08 质数列(质数列)
- 2022-08-08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的意思(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句话怎么理解)
- 2022-08-08 扶摇而上的意思是什么(扶摇而上)
- 2022-08-08 去角质素的正确方法(怎么去角质素)
- 2022-08-08 矗立是什么意思(矗立指的是什么)
- 2022-08-08 鸡鸣狗盗的意思和造句(鸡鸣狗盗的意思)
- 2022-08-08 广东菜系代表菜(广东菜系的代表菜介绍)
- 热点推荐
- 热评文章